随笔律动>都市青春>迷航一六四二 > 542 欧洲行(六)
    “……你必须时时自省,否则就会乐极生悲——这绝不是开玩笑!”——《陈江华欧洲游记》

    事实上今天来观映的绝不止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个小屁孩今年才八岁,懂个屁的戏剧?最主要的是他的母亲,法国王国奥地利的安娜,以及传闻与奥地利的安娜有染的首相兼红衣主教马萨林。另外在隔壁的包厢里,还有孔代亲王等一干贵族。

    大人物们的到来似乎影响到了剧团上下人等的发挥,演员们过于激动,以至于开场的时候出现了两个小差错。但随着剧情缓缓的进行,这些日趋成熟的蹩脚演员将一幕幕阴谋与爱情呈现在观众们的眼前。谢幕的那一刻,看着男主角控诉自己的父亲,而后渐渐死去,所有人都起立鼓掌。

    掌声经久不息,良久之后,包厢里的侍从喊了几句,剧场逐渐安静下来。随即侍从宣布,为了表彰剧团精彩的演出,法王路易十四决定奖赏给剧团一面珍贵的……玻璃镜子。这让原本有些期待的两个文艺青年大失所望。玻璃镜子?开什么玩笑,那玩意在澳洲都烂大街了!

    虽然打赏的财物让文艺青年很失望,但随着法王的嘉奖,整个剧团的名声如同坐了火箭一般的蹿升。大剧场里,几乎场场爆满。从前还是死乞白赖地求着剧院老板租用场地,现在反过来了。有名的几家剧场老板,如同龟奴一般跟在乔治.伍德屁股后面。只要剧团肯去,分成之类的都好说。

    也托了这幕《阴谋与爱情》的福。陈江华一跃而起,一时间被巴黎人奉为大文豪。每日总会有几封晚宴、舞会的邀请。隔三差五的还会有同行来拜访。再之后,奥地利的安娜以法王路易十四的名义邀请了剧团三个主要领导人共进晚餐。

    法国王后对于乔治.伍德的英国佬身份很不感冒。这个时期的欧洲。重心是在马德里,在巴黎,在维也纳,伦敦之类的简直就是偏远山区。不毛之地。况且法国跟英国可是宿敌,打过一场百年战争。如今虽然暂时和好了,可双方的芥蒂显然不会彻底根除。而且法国王后安娜虽然号称奥地利的安娜,但事实上从小是在马德里长大的。从前法王路易十三以及他的宠臣黎塞留一直怀疑奥地利的安娜会背叛法国,为西班牙谋取利益。而现在西班牙跟英国一直就美洲大陆存在摩擦,试想马德里长大的安娜怎么会对乔治伍德这个英国佬感冒?

    随意只是略略的询问了几句,法国王后就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个东方面孔的文艺青年身上。俩文艺青年侃侃而谈。文艺范十足。隐晦地表示其实他们俩是大明王朝的贵族——公爵。公爵的爵位倒是把安娜吓了一跳。这些年随着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东方的神秘面纱在一点点的被揭开。但毫无疑问,在欧洲人眼里,至少是大部分欧洲人眼里。中国依旧是远东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度。

    陈江华见安娜感兴趣,当即发挥了自己的强项,用华丽的词藻描绘了一番大明朝似是而非的风土人情。任楠在一旁敲边鼓,时不时的轻轻哼唱两句民间小调,倒是让晚宴气氛十足,有声有色。至于澳洲人的身份,俩文艺青年很理智地没有说出来。

    要知道法国王后这娘们可是西班牙人,澳洲前两年刚刚胖揍了西班牙。谁知道这娘们会不会给他们小鞋穿。晚宴的最后,安娜请求两位来自大明的公爵参加下月王室举办的舞会。而后礼貌地派了马车将两个文艺青年送了回去。

    只是走的时候。两个文艺青年恰好碰到了首相马萨林。首相兼红衣主教虽然与其谈笑风生,风度十足。可看向陈江华的眼神总是让他觉着很不舒服。事后想想,貌似《阴谋与爱情》里把那个宰相描写的过于险恶,马萨林觉着自己是在含沙射影?

    不管怎么说,这下子两个文艺青年算是彻底出名了。尽管巴黎人一年也不见得洗一次澡,整座城市充斥着刺鼻的屎尿味,还要时不时的提防无处不在的空袭。但你不能否认的是,这个时候的巴黎,的确是时尚之都,文艺之都。全欧洲有才情的艺术家,大多会聚拢在巴黎,盼着一夜成名。

    陈江华与任楠成功了,虽然是抄来的,背后的时候有些脸红害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要问陈江华学习澳洲共和国革命成功的先进经验……再然后。陈江华身边的护卫增加了一倍。这回更别想跑了!

    然后陈江华不得不面对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参与暴乱还是冷眼旁观?貌似不论怎么样,只要最后起义失败了,他都得掉脑袋?他又对着镜子照了半天,怎么看也没看出镜子中的文艺青年有半点革命导师的范儿。

    好吧,是你们逼我的!打定了主意的陈江华,决定投身投石党运动。试图对革命运动进行指导。实际上陈江华是琢磨着,既然跑不了,那就积极投入,一边寻找机会。一面看看能不能改写历史,让投石党运动成功。然后提前个二百年搞出个巴黎公社之类的……单可以肯定的是,陈江华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命。

    可悲的是,貌似那几个法国泥腿子不傻,根本就不放权。只是隐晦地表示,像陈江华这种大人物,还是拿笔杆子的好。多创作一些戏剧、歌曲,鼓舞一下起义民众的士气也就得了。指挥打仗这种事儿。就不劳陈江华操心了。

    陈江华欲哭无泪,觉着自己的生命已经开始倒数计时了。

    孔代亲王带领着大军包围了巴黎。劝说无果之后,战争爆发了。被逼到了绝路的巴黎人。迸发了强悍了战斗力,居然据城而守,跟孔代亲王的正规军打了个奇虎相当。

    战争变成了拉锯战,起初一个月的时候,通常都是早晨法军开始进攻,失败了两次之后到了中午就偃旗息鼓。看样子孔代亲王是打算打消耗战了,要知道巴黎城内的粮食可维持不了多久。

    第二个月的时候,可能孔代亲王受到了王后与宰相的压力,这个月卖力了许多,多次攻入巴黎城内。也亏着巴黎城内街垒很多,迅速增援的起义军每次都是伤亡惨重才把法军赶出去。

    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情况变得愈发恶劣了。巴黎城内粮食告馨,起义军开始大批的宰杀牲畜。而且连绵的战争似乎将起义者的热情完全消耗光了,他们的战斗力在直线下降,似乎法军下一次进攻就会彻底攻入城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陈江华发现了一些端倪——孔代亲王,似乎并不想这么早就结束战争。外面有优势的法军,一次发力就能拿下,还拖延这么久,孔代亲王明显是有图谋啊。

    联想到孔代亲王就是这次投石党运动的幕后黑手,俩文艺青年根据各种流言蜚语,合计了好久,大概猜到了孔代亲王的意图。马萨林是不得人心的,孔代亲王这是想取而代之。而原本的历史上,孔代亲王平定第一次投石党运动之后,因为没有得到宰相的位置而心存不满,结果被马萨林给逮捕了。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投石党运动的爆发。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起码说明孔代亲王这家伙是可以利用的。

    想清楚这点,俩文艺青年决定赌上一局。他们先是劝说起义的领导者,派出使者去游说孔代亲王,声明他们只是针对马萨林的暴政,而非针对法国。如果孔代亲王愿意为起义者做主,起义者可以放下武器……到了这个时候,生存压力摆在面前,即便是野心家也不得不暂时收敛起来。面对着窘迫到极点的局面,起义者最终还是采纳了俩文艺青年的意见,其中一名领导者径直打着白旗去了城外的法军军营。